今天:
凈化新風系統 | 水源熱泵供暖制冷 | 地源熱泵供暖制冷
今天:
凈化新風系統 | 水源熱泵供暖制冷 | 地源熱泵供暖制冷
地源熱泵施工與設計 第一章 方案確定前的工程勘察
地源熱泵施工與設計
第一章 方案確定前的工程勘察
第二章 土壤源熱泵的施工與設計
第三章 地下水源熱泵的施工與設計
第四章 地表水源熱泵的施工與設計
一、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設計前,應進行工程場地狀況調查,并應對淺層地熱能資源進行勘查。
1、工程場地狀況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:
1)場地規劃面積、形狀及坡度;
2)場地內已有建筑物的占地面積及其分布;
3)場地內樹木植被、池塘、排水溝及架空輸電線、電信電纜的分布;
4)場地內已有的、計劃修建的地下管線和地下構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;
5)場地內已有水井的位置。
工程場地可利用面積應滿足修建地表水抽水構筑物(地表水換熱系統)或修建地下水抽水井和回灌井(地下水換熱系統)或埋設水平或豎直地埋管換熱器(地埋管換熱系統)的需要。同時應滿足置放和操作施工機具及埋設室外管網的需要。
2、淺層地熱資源的勘察包括以下內容:
1)地埋管換熱系統勘察包括:
巖土層的結構;
巖土體熱物性;
巖土體溫度;
地下水靜水位、水溫、水質及分布;
地下水徑流方向、速度;
凍土層厚度。
采用水平地埋管換熱器時,地埋管換熱系統勘察采用槽探、坑探或研探進行。槽探是為了了解構造線和破碎帶寬度、地層和巖性界限及其延伸方向等在地表挖掘探槽的工程勘察技術。探槽應根據場地形狀確定,探槽的深度一般超過埋管深度1m。采用豎直地埋管換熱器時,地埋管換熱系統勘察采用鉆探進行。鉆探方案應根據場地大小確定,勘探孔深度應比鉆孔至少深5m。
巖土體熱物性指巖土體的熱物性參數,包括巖土體導熱系數、密度及比熱等。若埋管區域已具有權威部門認可的熱物性參數,可直接采用已有數據,否則應進行巖土體導熱系數、密度及比熱等熱物性測定。
測定方法可采用實驗室法或現場測定法。
實驗室法:對勘探孔不同深度的巖土體樣品進行測定,并以其深度加權平均,計算該勘探孔的巖土體熱物性參數;對探槽不同水平長度的巖土體樣品進行測定,并以其長度加權平均,計算該探槽的巖土體熱物性參數。
現場測試法:現場測試巖土體應在測試埋管狀況穩定后進行。根據埋管深度或長度,測試一般應在測試埋管安裝完畢72h后進行。對兩個勘探孔(槽)及兩個以上勘探孔(槽)的測試,其測試結果取算術平均值。
2)地下水換熱系統勘察應包括下列內容:
地下水類型;
含水層巖性、分布、埋深及厚度;
含水層的富水性和滲透性;
地下水徑流方向、速度和水力坡度;
地下水水溫及其分布;
地下水水質;
地下水水位動態變化。
3)地下水換熱系統勘察應進行水文地質試驗。包括:
抽水試驗;
回灌試驗;
測量出水水溫;
取分層水樣并化驗分析分層水質;
水流方向試驗;
滲透系數計算。
滲透系數指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斷面的流量(m/d),一般用來衡量地下水在含水層中徑流的快慢。
4)地表水換熱系統勘察應包括下列內容:
地表水水源性質、水面用途、深度、面積及其分布;
不同深度的地表水水溫、水位動態變化;
地表水流速和流量動態變化;
地表水水質及其動態變化;
地表水利用現狀;
地表水取水和回水的適宜地點及路線。
地表水水溫、水位及流量勘察應包括近20年最高和最低水溫、水位及最大和最小水量;地表水水質勘察應包括:引起腐蝕與結垢的主要化學成分,地表水源中含有的水生物、細菌類、固體含量及鹽堿量等。
二、對已具備水文地質資料或附近有水井的地區,應通過調查獲取水文地質資料。調查區域半徑宜大于擬定換熱區100—200m。調查以收集資料為主,除觀察地形地貌外,應調查已有水井的位置、類型、結構、深度、地層剖面、出水量、水位、水溫及水質情況,還應了解水井的用途,開采方式、年用水量及水位變化情況等。
三、工程勘察應由具有勘查資質的專業隊伍承擔。工程勘察完成后,應編寫工程勘察報告,并對資源可利用情況提出建議。